晶报评:改革风劲,愿更多“深圳经验”从这里出发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2014年也是深圳的“全面深化改革年”,就像一片树叶可以勾勒春天,一系列改革举措也勾勒出了我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愿景与想像
昨晚的央视《新闻联播》在显要时段播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第一集:《深圳:做小权力清单,做大服务清单,简*放权,改革再出发》。这个血液里流淌着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不断撑大改革空间,拓宽改革视野,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路与经验。
简*放权,就是观察深圳改革一个十分重要的切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转变*府职能是当务之急,而转变职能的核心是简*放权,实现*府职能的回归。要从过去习惯了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转变到做规则的制定者和法规的维护者的角色上来,以此来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红利”。
比如,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就是简*放权的具体表现。去年3月,我国首部商事登记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正式开始实施。新的商事登记制度同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简化了前期审批程序,从“审批许可”改为“核准登记”,颠覆了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现状,大大降低了商业活动的准入门槛和公共管理成本。
实际上,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仅仅是一个登记方式的变化,更是为社会、市场、*府这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全新关系而进行的一次探路。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倒逼之下,深圳27个行*许可审批部门对各部门的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涉及改革的有130个审批项目。权力与权利的边界变得更加清晰,市场、社会有了更多自由发育的空间。
*府的归*府,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府、强*府”已成共识,而这样一种治理模式,需要*府权力收缩,与社会组织、基层自治能力的扩大双向而行。过去,就是因为基层缺乏自主空间,长期被包办,社会结构趋于板结,缺少应有的活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