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古吉金/精选拍品
Lot.
铜花鸟纹赏瓶
年代:清
尺寸:高:33cm重:g
说明:本品精铜为材铸造而成,器形端庄,形体壮硕,古朴大气。撇口,束颈溜肩,长弧腹,底承圈足。外壁通景浮铸精修兰花飞鸟图,鸟儿展翅,栩栩如生,花叶相衬,意境悠远,视觉立体感极佳。
Lot.
铜嵌银丝蟠虺纹饕餮耳香瓶
年代:明
尺寸:高:10.8cm重:g
说明:此件香瓶小器大样,为明代晚期石叟风格作品。精铜所铸,作扁壶造型,古雅怡人,线条流畅唯美。椭圆口外撇,颈部收束,两侧铸兽耳,长弧腹下收,底承圈足,足缘凸唇,足墙宽厚。通体以嵌银丝工艺装饰,口沿饰回纹一周,颈部饰两两相对的夔凤纹,腹部主题纹饰蟠虺纹,身躯互相紧密套连在一起,作盘旋交连样态,尽显古朴神秘的气质。足墙饰如意云纹。
整器造型清雅娟秀,通体嵌饰工艺精细流畅,皮壳完整统一,包浆浓郁,衬托着银灰色的银丝,古色古香。
Lot.明代“胡文明制”款铜鎏金兽面纹龙耳簋式炉
款识:“胡文明制”四字篆书款
尺寸:口径:8.7cm高:7.9cm重:g
说明:此炉属于胡文明作品中的“厚胎”铜炉,传世胡炉多见者为兽吞把式双耳,而本品铸修双螭为耳,极为少见。参考两件故宫博物院所藏胡文明制“铜八宝纹兽耳炉”及“铜錾刻嵌银丝龙凤耳炉”,文物编号分别为故、新。
炉作簋式,口沿饰连续回纹一周,颈部、足墙以兽首为中心,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腹部以云雷纹作地,每面饰兽面纹一组。炉身两侧对称趴伏螭龙为耳,龙姿矫健,宽肩厚背,身躯粗韧,突目翘鼻,身躯拱隆,前爪扒握口沿,后爪踩踏炉腹,花尾颀长柔美,动态十足,颇有气势。
底心方框内落“胡文明制”阳文铸款,而非常见的阴文刻款。
Lot.
“大明宣德年制”款铜象足鼎式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年代:清早期
尺寸:口径:8.8cm净高:15cm总高:21.3cm净重:g
说明:此炉平口外撇,腹身呈圆筒状,似敞口的茶盏,又如初绽的花朵,由上而下渐收。腹部光素无纹,腹下三象头为足,向下顺势出象鼻,鼻端内卷着地成三足,是为巧思。大象的雕刻极为写实逼真,额头宽阔,扇叶形大耳后翻,眉眼细长,长鼻翻卷,斜出锋牙。眼睛以阴线细刻表现,寥寥几笔,却传神之至。
此炉三足之繁复,恰与光素简洁的炉身形成对比,使整器重心下垂,更显沉稳端庄。炉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书体中正,为铸后精修而成,时代特征鲜明。
Lot.清代铜卧牛摆件
尺寸:38x17.7x25cm重:g
说明:在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盖因在长期的农耕时代,牛扮演着最为主要的角色,因此古人对于牛有着特殊的感情。而牛温顺、勤劳的品性,也一直被人加以褒扬,甚至以牛作为主题编撰一些神话故事。而后牛也成为了常见的一类艺术题材,各种古诗文及艺术品中均可以见到牛的形象。
此摆件以铜为材范铸而成,卧牛四肢跪地,长尾甩向一侧,侧首伸鼻,鼻内穿环,绳索自然垂搭至背,弯角尖锐而韧劲,双耳俏立其下,神态温柔谦逊,栩栩如生,气宇轩昂。其身形宽厚沉稳,轮廓鲜明,匠人以柔微的凹凸来表现骨隆肌健,藏锋与内,腹部饱满浑圆,线条坚实富具张力,显其力大无穷,年岁阅历,才智力量,温驯恬淡之品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陈设精品。
Lot.明代带铭文铜夔龙纹凤耳簋式炉
铭文:“□作宝尊彝”
尺寸:口径:12.2cm高:11.2cm重:g
说明:本品纹样、造型颇具慕古之风,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分析,应为明代对西周早中期青铜簋样式的摹古仿制。
此炉精铜所铸,通体皮壳古润厚重,包浆熟旧。口部外撇,颈部稍束,腹部微垂,双夔凤耳对出于颈腹,体态婀娜又饶有古趣。腹下高圈足,颈部纹饰以云雷纹为地,颈部两面饰夔凤纹,以出戟扉棱为中心,左右对称分布;足墙则饰以蟠虺纹,蛇头作三角状,两眼凸出,蛇身蜿蜒游动,甚见传神。內膛中央铸阴文“□作宝尊彝”。
整器极富三代青铜彝器雄厚气息,又显露出明代仿古铜器的隽美精气,大器已成而锋芒不露,无论是从器形还是工艺的角度上讲,这都是一件同时代极为典型的作品,可谓形神兼备。
Lot.明代带铭文铜饕餮纹六方出戟觚
铭文:“举父乙”
尺寸:高:27.5cm重:g
说明:此觚精铜所铸,胎体厚重,皮壳温润自然,形体俊雅古拙,宛如玉柱擎天,塑造立体感颇佳,充分体现出明代仿古风潮,时代气息浓厚。
器呈六方形,侈口,颈部自上而下渐敛收,口沿内铸“举父乙”铭文,扁方腹,高足外撇。通身六棱出戟,扉棱两侧有平行的横向短阴线。整体纹饰分为三部分,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作底,上部浮雕蕉叶纹,内填变形夔龙纹;中部及下部较短,饰浅浮雕饕餮纹,腹与圈足之间有两道凸弦纹。
整体曲线优美,边角转折有力,器型及纹饰布局均法度森严,又露出些许文雅灵秀蕴意,观之过目难忘,颇具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Lot.清代铜几何纹百环觚
尺寸:口径:27.2cm高:37.8cm重:g
说明:器分三段,喇叭形大撇口,腹部圆鼓,高圈足外撇。腹部饰云气纹及回纹,颈部、高足对饰蕉叶纹,纹饰塑造极为精细。
此品最为特殊、醒目之处为,自上而下饰叮呤作响的海棠形套环十层,共计上百枚,相似制式的作品,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文物号:C1ANPAB;故.
此件铜几何纹百环觚,质朴的造型、端严的风格、精细的装饰都让人过目难忘,加之器表包浆莹厚,朴拙自然,厅堂插花陈设,散发出的悠远淡泊古韵,颇合宋人清逸典雅的审美情趣。
Lot.
明代铜兽面纹兽耳簋式炉
尺寸:口径:11.1cm高:9.8cm重:g
说明:明王朝建立后,于宣德三年工部曾命人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并仿造内府所藏名窑的铜器,并成为文房清供之佳物,本品便属其中之列。
本炉器型仿商周时期“国之重器”——“簋”,炉口外侈,颈部收束,深弧腹,高圈足外撇。颈腹两侧饰兽吞把式双龙耳,耳线流畅,环扣有力,下坠小鋬,是为点睛之笔。炉身纹饰借鉴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地,颈部、足墙以兽首为中心,饰仿古几何纹,腹部每面以扉棱为中心,饰一组大兽面纹,云纹状双角内卷,长鼻阔口,双目圆睁,双睛外凸,面容狰狞,显示出强烈的震慑之感。
整器造型稳重凝练,纹饰饶有古趣,刻画精细,布局妥帖,灵巧之中兼具静穆之美,于霸气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别出心裁,体现了明代际文人雅士好古之风。
Lot.清早期铜几何纹羊首鼎式炉
尺寸:口径:16.5x14.7cm高:19.7cm重:g
说明:此炉精铜所铸,展现出清代盛世仿古鼎彝器物的崭新风貌。平唇口沿,沿上对饰冲天鋬耳,耳洞作门型,其势微微外撇,颈部稍束,器身作长方圆角型,边角转折圆融,腹中双弦纹内饰几何纹,,腹身四面中央均设兽首,高凸于面,立体感强烈,腹下承接四柱足。
炉作鼎式,鼎是我国古代礼乐制度中最重要的器种,亦是国家政权和个人社会等级的典型代表器物,据《公羊传桓公二年》记载:“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也。”规定了不同等级用不同数量的鼎,是为“列鼎制度”。
Lot.
明代铜鎏金善财童子像
尺寸:高:9.6cm重:g
说明:善财童子头梳单髻,面庞丰润,眉如远山,目若垂星,五官刻画写实,身着交领长衫,腰系绶带及叶裙,飘带自颈后绕双臂婉转而下,灵气十足。双足左右开列,侧首俯视,双手身前合十,面带孩童特有的纯真笑容,敬拜之虔诚和童趣之自然,同时流露,福态尽显。
通观此像,造型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无论开脸、衣褶纹理还是装扮,均规整精细,且鎏金盈亮柠黄,亦添尊贵之气,是一尊艺术美与感染力俱佳的造像。
善财童子是佛教中四处参访求道,一生精进修行而成道者之典范。他诞生时,各式各样的珍奇财宝自然在家中涌现,取之不竭,因而取名为“善财”,但他却能视金银财宝如粪土,誓言修菩萨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记载,文殊菩萨在福城说法,善财听法后发心修行,开始了他孜孜不倦的参学之旅,终于悟道,这即是“善财五十三参”之经典传说的由来。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参,是善财到补怛洛伽山参访观世音菩萨,接受指点教化,成为菩萨。
Lot.
明代大理风格铜释迦牟尼说法像
尺寸:高:15.7cm重:g
说明:大理国(~)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五代至南宋元时期,以白蛮族为政治主权,盛行佛教。大理国的疆域涵盖了现今的云南、贵州省,位处中国领土西南,统治者为段思平,前朝为南诏。大理国之盛世持续至13世纪中叶,直到元朝大蒙古国忽必烈皇帝「革囊渡江」,将之消灭。灭国之后,当地仍然由被元朝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的段氏所管理。
此尊大理风格的释迦牟尼像,双手分别于胸前、腹前作说法印,全跌迦端坐。螺发,肉髻高而饱满,宝珠顶严。面容静穆,慈悲庄严,眉间白毫突出,杏目含苞,双眉如弯月,与鼻梁连为一线。颈部蚕节纹,圆肩修身,着坦右衲衣,腹部露出高束腰长裙,衣纹写实,流畅婉转,裙摆于腿前层层叠佚。
此尊作品仰覆莲式宝座极为特殊,以铸后精修之法,仰莲作莲瓣层层叠佚之态,覆莲以阳线铸饰,舒展优美,温婉动人,与主尊风格相统一,亦可见元代造像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