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博美2022春拍尚古存珍珐琅器精选
TUhjnbcbe - 2024/8/29 16:12:00
北京中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jc/141127/4525438.html

尚古存珍—精选拍品

Lot.清铜胎掐丝珐琅波曲纹香瓶

尺寸:高:18.2cm重:g

说明:圆口方唇,长束颈,丰肩,鼓腹下敛收,至底渐外撇,底承浅圈足。形体端庄,又富灵秀之气。口沿、足部均予以鎏金,金水凝厚锃亮,附着力极佳。颈部、足胫处均饰蕉叶纹并间以花卉纹,天地相映,肩部饰连续的城垛纹。腹部主体纹饰为“海天旭日”,此种连续的海浪纹,应由三代古铜器“波曲纹”化裁而来。

可参考两例故宫博物院藏品:“掐丝珐琅蝉纹带盖三足炉”及“掐丝珐琅兽面纹兽耳活环瓶”,编号故00111、故。

《红楼梦》第五三回:“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这瓶炉三事即是指三件焚香用具:香炉、香盒、香瓶。香瓶为盛置火箸火铲之用。

乾隆时期,制作的炉瓶三式及五供等均专殿专用。根据《清档》乾隆七年()八月初十日珐琅作:“太监高玉传旨:着照建福宫掐丝珐琅三件一分、炉瓶三式多做些,钦此。”便属本品之类。

传世的此类作品,多见以缠枝花为题材,如香港佳士得年5月29日作品,“清乾隆·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瓶”,成交价HKD,,编号。

故宫博物院藏,掐丝珐琅蝉纹三足炉

Lot.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铺首耳小尊

尺寸:高:21.3cm重:g

说明:本品以战汉青铜壶为本化裁而来,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铜生活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香港)有限公司,年,页52,图54.为流行于明末清初时期铜胎珐琅器的经典造型,反映出彼时宫廷陈设器物中浓烈的尚古之风。

而拍品与馆藏及传世品相较,尺寸更为精巧,胎体亦是十分厚重,显圆正饱满,典雅富丽之态,极为少见。参考一例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清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首衔环耳壶”,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属胎珐琅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年,页92,图89。

极为类似者,见北京匡时年6月7日拍卖,“清康熙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仿汉铺首衔环壶”,编号,成交价RMB,,高度为21.5cm,与本品仅釉色有异.

整器造型端庄雅正,所饰缠枝莲纹枝脉柔韧,朵花竟艳,俯仰生姿,大花小叶,写实而清丽,繁茂却无繁琐之感,生气盎然,呈现皇家宫廷气度,加之胎体厚重规整,鎏金灿烂,规格精巧,极具收藏价值。

Lot.清铜胎掐丝珐琅百鹿尊

尺寸:口径:15.7cm高:43.7cm重:约6.4kg

说明:此尊敞口唇沿,口下渐广,腹部饱满,丰腴圆硕,底承高圈足。肩两侧对称铆接双鹿首为耳。通体以黄绿色珐琅釉为主色调,足部饰顺时针与逆时针合而一组的回纹。腹部通景饰百鹿图,衬以山林、小溪、灵芝、花草等景物。远山叠嶂,巍峨高缈,山峦起伏,山路蜿蜒而下,树林茂密,韵松如海,溪流回环,苍松翠柏下大小群鹿出没其间,百鹿神态各异,或嬉戏,或奔跑,或觅食,或小憩,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底部饰以冰梅纹。

此器源自乾隆粉彩百鹿尊,而粉彩百鹿尊的器型源自明万历时期的大罐,纹饰来自清皇家年度重要狩猎活动木兰秋狝。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对大件器物青睐有加,因此鹿头尊在乾隆时期颇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单色釉等多个品种,唯独掐丝珐琅器物传世少见。此掐丝珐琅百鹿尊上还有一圈仙鹤,“百鹿”与“百禄”同音,与仙鹤苍松构成了一幅象征松鹤延年鹿鹤同春的画卷。

Lot.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大赏瓶(一对)

尺寸:1#:口径:25.5cm高:70cm重:约19.3kg

2#:口径:25.5cm高:69.5cm重:约17.5kg

记录:纽约佳士得,年9月23-24日,编号.

来源:1.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GeorgeWalterVincentSmith(-)旧藏,入藏于年以前。

2.美国斯普菲博物馆旧藏。

展览:年史沃乔美术馆展览(附照片)

出版:OskarMunsterberg,《ChinesischeKunstgeschichte》,卷2,年,埃斯林根,页

说明:赏瓶硕大,胎体厚重,气势恢宏,形体端庄饱满,盘口,粗束颈,削肩,长弧腹下收,器身线条流畅韧劲,腹下承接高圈足,足形与口部相似,天地相映。口沿下方装饰旋涡状鼓钉纹一周。通身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五层带状开光内,以宝蓝釉为地,掐丝饰缠枝花卉纹,并将器身纹饰界隔为五段。器壁自上而下共计六层缠枝莲纹,枝脉柔韧,朵花竟艳,俯仰生姿,大花小叶,写实而清丽,繁茂却无繁琐之感,生气盎然,也可读出造物者的匠心独具,鎏金装饰其间,呈现皇家宫廷气度,可以将这对赏瓶确定为清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制作而成。

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在当时主要由皇室贵族使用。其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先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在铜胎上,在其内外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釉,入窑烘烧,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的釉料达到适当厚度,再经打磨、鎏金而成,无论哪道工序都容易出现纰漏。尤其象这种高达70厘米的赏瓶,较之小型器物要求技术更高,难度更大,不仅需要大型的窑炉,还需控制铜胎加热后不会变形,并要严格掌握通体釉料呈色一致。乾隆时期,对于这类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清宫造办处制作的掐丝珐琅大器传世的主要是乾隆三十九年和乾隆四十二年烧造的12座佛塔,每座高厘米以上,陈设在故宫梵花楼和宝相楼内。12座大塔造型各异,结构严谨,通体填釉饱满,很少砂眼,图案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乾隆时期宫廷制作掐丝珐琅的高超技术和辉煌成就。

这对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大赏瓶高达80厘米,掐丝粗细均匀流畅,填釉饱满平整,砂眼较少,鎏金灿然,釉色鲜艳纯正,缠枝花卉图案生动,如此精湛的做工符合乾隆时期特点,在清代珐琅器中鹤立鸡群,实属难得一见的掐丝珐琅精品。

乾隆皇帝对珐琅有着独特的爱好。随着宫廷园囿的扩建、圆明园的扩改工程和西洋水法楼的新建,必须安设一批珐琅陈设,来满足皇宫陈设供奉的需要。此对大瓶构图寓意吉祥,制作精细,填料均匀,抛光细腻,为乾隆时期不可多得的佳品,且成对保存,弥足珍贵。综上所述,这对掐丝珐琅大赏瓶益发显得弥足珍贵,当时应陈设在重要宫殿中,而绝非用于普通殿堂。

史沃乔美术馆展览照片

Lot.明铜胎掐丝珐琅海马纹梅瓶

尺寸:高:31.7cm重:g

说明:此瓶形制挺拔,端庄古雅,时代特征鲜明。小唇口,颈部较为粗长,丰肩弧腹,腹下渐收,底承圈足。通体先掐丝勾画出纹饰轮廓,天蓝色作底,再于纹饰间填以五颜六色的珐琅釉彩制作而成。

口沿、肩部均饰缠枝菊花纹,足胫处饰变形仰莲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八匹各色骏马驰骋于海水之上,姿态各异,神采飞扬,动感十足。

海马纹,在元代青花瓷器上也已出现,据考证,该纹饰来源于帝王仪仗中的玉马旗,《元史·舆服二》载,“玉马旗,赤质,青火焰脚,绘白马,两膊有火焰”。该梅瓶所饰海马似腾云驾雾一般,不畏汹涌海水,在其上自由驰骋,竞相追逐。其海水纹之工谨,波涛翻滚场面之磅礴,海马奔腾之生动,皆无可指摘。此瓶当衬壮志之枭雄,其集世间众宝所成之光明,而掌天下翻覆之风云,有无上权势与力量。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安徽美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年,图。

Lot.清乾隆宫廷风格铜胎画珐琅花卉纹狮钮朝冠耳兽足鼎式炉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口径:12.5cm高:20cm重:g

说明:此鼎紫铜为胎,规格适中,端庄周正。方唇口,上压隆盖,盖中央设鎏金瑞狮蹲坐侧首,身躯健硕,扶按绣球,取“狮子戏球”吉祥寓意。束颈,上部托腮,腹部扁圆饱满,两侧对铸朝冠双耳,腹下承接三兽足。通体以画珐琅工艺装饰,缘边等露铜处予以鎏金,通身以褐黄色釉为地,满施缠枝花卉纹,朵花竟艳,枝蔓柔韧多姿,叶片阴阳向背,借鉴了西洋设色绘画技法,写实而精道。腹下蓝料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画珐琅器又称“洋瓷”,是用珐琅釉料直接在金属胎上作画,经烧制而成,富有绘画韵味,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珐琅画”。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其制作方法是:先在已制成的红铜胎上涂施薄薄的一层白色珐琅釉,入窑烧造,并使其表面光洁平滑,然后以单色或多彩的珐琅釉料,按照图案纹饰设计要求,绘制花纹图案,再入窑焙烧显色而成。

乾隆时期画珐琅的生产,质量极高,在图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创意与突破,同时盛行以黄色珐琅为地,色调变化多,明黄、淡黄、橙黄都有,皇家生活色彩浓重。而且纹饰题材丰富,纹饰中有西洋人物、缠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鸟虫异兽和几何纹图案。此件作品即是在此一背景下,由清宫造办处精制而成,绘工细腻,色彩丰富,且以鼎式炉为题材的画珐琅器物极为少见,装饰性强,陈设性佳,为乾隆时期画珐琅精品。

Lot.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朝冠耳鼎式盖熏

尺寸:口径:16.7cm高:35cm重:g

说明:此鼎沉稳端庄,富挺拔之姿,使人望之便觉典雅直至,非乾隆一朝不能有之,且朝冠双耳亦有“加官进爵”的吉祥寓意,是为收藏、陈设之佳品。

平口方唇,上压隆盖,盖面饰四披肩如意云头纹对称分布,其间透空缠枝花卉纹以利散香,如意纹花苞形捉手。束颈,颈部饰夔龙纹,肩部为如意云头纹一周,弧腹下环收,肩部两侧对铸朝冠双耳,富窈窕之姿,双耳与口沿饰双狮蹲坐相连,极为巧妙。腹部主体纹饰以天蓝色釉为地,满施缠枝宝相花卉纹,腹下承接三弯足,足上端饰鎏金兽首。

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才能最终制成,加之珐琅料十分珍贵,乾隆时期是宫中内廷极为珍视之物,为皇帝个人独享之物,对王公贵族均有严格规定,也只是作为赏赐之用才可流出宫外。

拍品造型大气端庄,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器身通体采用掐丝珐琅工艺,珐琅质地细腻,色泽绚丽协调,色彩灵活搭配,透露出富丽典雅的皇家气息。虽无款识,但是从造型、鎏金及珐琅料上,均可见明显的乾隆时期特征。

参阅:北京嘉德,年9月3日,编号,成交价RMB,。

北京嘉德年9月拍品,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朝冠耳炉

Lot.清铜胎掐丝珐琅獬豸摆件(一对)

尺寸:1#:高:34cm长:33cm重:g

2#:高:35cm长:33.5cm重:g

说明:此对摆件制式特殊,传世少见,作瑞兽獬豸回首仰视,头生独角,额头隆起,双目外凸,如意鼻上翘,长吻张口吐舌,颚下长须卷曲,身躯浑实有力,花尾甩向股侧,四爪着地,背负太极纹卷筒,下衬海棠形缠枝莲鞍鞯,披帛饰以海水江崖福寿纹,并间以佛家祥云纹。顶部为瑞鸟独角站立,侧首眺望,灵动巧妙。

瑞兽身上的鳞片、火焰等处均表现得一丝不苟,以表现须发飘逸的灵动感。口部、脊背、火云均以蓝、绿、红为主色,通体层叠的鳞片以宝蓝色珐琅填饰,彩料鲜艳饱满,用色精准。

獬豸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类似麒麟,额生一角,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是“清平公正”的象征。

整器拙古沉稳,典雅雄浑,严谨法度,设色和谐,将獬豸、瑞鸟的自然形态结合得十分巧妙,雄俊生动又不失庄重秀美,透过瑞兽的表情和神态可感知其威仪庄重的皇家气势。

参阅:1.北京东正,年11月11日,编号,“清乾隆·铜胎掐丝珐琅麒麟摆件”,高度20.5cm,成交价RMB,。

2.ChineseWorksofArt,,AJSpeelman。

A.J.Speelman收藏,清乾隆·掐丝珐琅麒麟送子

Lot.清铜胎掐丝珐琅鸳鸯式香薰

尺寸:高:22cm重:g

说明:此件作品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明晚期·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极为相似,《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编·1》,安徽美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年,图。另见一例为张宗宪先生收藏的“明·掐丝珐琅鸳鸯香熏(一对)”,高度18cm,着录于《绚丽·华贵·至尊—香港张宗宪先生珍藏御制宫廷掐丝珐琅器特展》,第页,经北京嘉德年5月16日释出,成交价RMB1,,,编号.

鸳鸯单掌立于荷叶之上,昂首挺胸,尾部上挑,身形线条流畅而优雅,翅尖处呈如意形并微微上翘,又使其形象增添几许动感。鸳鸯通体羽毛以红、黄、白、绿、天蓝、宝蓝等各色珐琅料填制而成,釉料色泽鲜艳,五彩斑斓,颈部、腹部和翅膀等处羽毛排列方式各异,掐丝手法大气而不繁乱,头部及双爪鎏金。

鸳鸯背部设一圆孔,原配透空钱币式熏盖,使用时可将香料置放其中,口部与腹部相通,尾羽处亦开有一桃形孔,可保障香料的充分燃烧,从而使香气从鸳鸯口中飘出,有利于室内空气清洁。设计者将实用性巧妙隐藏于鸳鸯婀娜的形体之中,其构思之精巧,令今人也自叹不如。

在我国民间传说中,鸳鸯一旦配对,便终生相伴,至死不渝,因此鸳鸯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鸳鸯”一词中“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雄性鸳鸯羽毛颜色绚丽多彩,雌性鸳鸯羽毛则呈灰褐色。在中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鸳鸯》的序文载:“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这里的鸳鸯比喻陆机、陆远兄弟。明代政治家、诗人李东阳《寿琼山邱先生》诗中则有“芸阁编充栋,鸳班礼绝邻”的句子,其中“鸳班”是指文武朝官的排列,这里的鸳鸯用来比喻同僚、同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博美2022春拍尚古存珍珐琅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