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bāosì),周幽王爱妃,西周时代褒国(今陕西汉中)人,烽火戏诸侯事件女主角。除了她赫赫有名的亡周故事之外,据古书记载,她竟然是一只黑色蜥蜴所生,十分奇异。
《史记》载:
褒姒,是褒人为了赎罪而献给周幽王的宫女,周幽王开始没注意,一天,在后宫中偶遇,从此被这个美艳女子迷得神*颠倒,无法自拔。二人腻了一段时间之后,褒姒生了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为表示对母子二人的宠爱,决定废掉原配申皇后和她所生的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褒姒是个冷面美人,冷到什么程度?就连自己母子二人被“扶正”了都没笑。周幽王想尽千方百计逗她一乐,也没成功。最后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居然想到了“烽火戏诸侯”,命令士兵点起烽火,敲动战鼓,发出敌情警报。
诸侯们急急忙忙从四面八方赶来救驾,来了一看,居然是国王和王后在“逗你玩”。褒姒看见诸侯们傻了吧唧一起赶过来,突然放声大笑,周幽王也跟着笑了。他俩倒是笑了,诸侯们都“哭了”,来回差旅费不给报销不说,主要是丢不起这人。从此,但凡都城再点烽火,就当没看见。
被废掉的申后带着废太子回了娘家找老爹申候诉苦,申候怒了,联合缯国和犬戎率领大*来杀女婿。周幽王一看不妙,赶紧点烽火,可诸侯们一致表示看不见。于是,周幽王就被联*抓住给杀了,褒姒被掠走了,下落不明,国中珍宝被抢个干净。(约发生于前)。
西周地图
到了收拾残局时,诸侯们终于现身了,按照成王败寇的原则,一致推举申候的外孙——前任太子姬宜臼为周平王,迁都雒邑,是为东周。
可是,这段“烽火戏诸侯”的大戏,著名史学家钱穆却很质疑其真实性。他认为诸侯们有远有近,来也不同步,走也不同步,就算一起来一起走,有什么好笑吗?更何况褒姒的笑点还那么高。司马迁一定是把市井传说当史实写了。
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国史大纲》)
要我说,钱老先生此说虽体现了史学家的严谨但未免迂阔,上古史、先秦史自带神话属性,一直都是虚虚实实,神话与事实相互叠加,我们只需观其大略即可。更别说《史记》带有虚构色彩、戏剧化的事件又不止这一桩。
个人以为,从《史记》的上下文看,之所以有意强调褒姒诡秘的一笑,有着非常深的潜台词:她为什么一直不笑?因为和周王室有着深仇大恨!又为什么突然失态地开怀大笑,是因为大仇将报,忍不住开心呀!
那么,周王都把褒姒宠上天了,她和王室又何来深仇大恨呢?这就要从她离奇的身世说起了。
首先,需要把时钟向前拨大概年吧!注意,可是年哦!毫不夸张地说,褒姒的"胚胎细胞”就是在那时形成的!
就在夏朝即将覆灭的时代,一天,有两条龙突然从天而降,就落在夏朝宫廷之中。皇帝和大臣正在惊恐之际,两条龙口吐人言做了自我介绍:“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君……”至于来此到底要做什么,根本没提。
面对两个太过诡异的客人,夏帝心里瞬间冒出三套方案:杀了、赶走、留宿?
总之不敢贸然行事,那就占卜吧。他避开两条龙,找来国师,占卜的结果却是三套方案都不吉利,只有第四套方案才吉利:把两条龙的唾液收藏起来。
于是,夏王命令摆设币帛和祭物,书写简策,对着两条龙祷告。两条龙明白了夏王的意思,就把唾液留了下来,夏王命令将唾液收进一只高级的木匣之中,严加封存。
两条龙又呆了一阵子,自己就走了,只留下唾液当纪念品。龙的唾液古书称之为“漦”(chí),我们也可以叫它“龙涎”。
不久,夏朝灭亡,装着龙唾液的匣子传给了商朝,一晃五六百年就过去了,殷商灭亡,保存完好的匣子传到了周朝。又安稳地过了三代,没人动过这只匣子。
可是到了周厉王当*的末年,不知什么原因,他非要打开匣子看看,大概是他这个周朝著名暴君不信这个“邪”吧。
这一打开不要紧,龙的唾液像溪水一样流淌而出,流得整个殿堂之上到处都是。不论是用抹布还是用水冲,都无法将龙涎清除干净(看来非常粘!)。
周厉王慌了,听从国师建议赶紧使用巫术,叫来一群妇女脱掉衣服赤裸身子,对着地板上的龙涎大呼小叫。别说,这巫术还真“有效”,龙涎不流了,慢慢地凝聚起来,变成了一只黑色蜥蜴,众人大惊,纷纷逃避。黑色蜥蜴扭动身子,晃动尾巴爬进了后宫。
后宫有个刚刚换了牙,也就六、七岁的小宫女正在玩耍,一下和蜥蜴撞上了。接着,黑蜥蜴便消失不见了。事情发生得太快,周厉王和众宫人全傻了。过后发现,蜥蜴虽然丑陋吓人,好在没造成什么大麻烦,才慢慢安心。
过了七八年,那个小宫女十五岁,到了可以嫁人的年龄,年长的宫女惊讶地发现还是处女的小宫女已经有了身孕!谁敢隐瞒,赶忙向周厉王汇报,厉王闻讯正在惊愕,又有人来报小宫女已经生下来一个女孩。
周厉王明白,这是大蜥蜴的事还没完,命小宫女将女婴弄死。可是,小宫女舍不得杀掉自己的孩子,悄悄丢到宫外一条荒僻的路上。
很快,厉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宣王继位。刚登上皇位,他就听到一群小女孩在唱一首很不吉利的童谣:“山桑做的弓,箕木做的袋,灭亡周国是祸害。”(檿弧箕服,实亡周国)
周宣王一听这还了得,立刻命人把城里卖桑木弓和箕木箭袋的人都杀了。刚好有对夫妇正在卖这些,一看士兵们来势汹汹正在杀像他们这样的小贩,赶紧逃命。逃到深更半夜,忽然听到道边有婴儿啼哭,原来那正是宫女丢弃的女婴,卖弓箭夫妻一看小孩可怜,就抱起来收养了。二人一路逃到褒国,在那里将女婴抚养长大,取名为“姒”。
后来褒国因事得罪了周天子,把美女褒姒作为贡品进献赎罪,此时已是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当君主了,这才有了褒姒“偶遇”周幽王的故事……
原来,褒姒跟周天子家的深仇大恨就是这么来的,她一降生就是*门关上走了一遭的弃婴,养父母又差点被周天子杀死,自己的家乡褒国更是遭到宗主国周的欺侮,一桩桩一件件,可谓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她入周宫,相当于西施之入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是带着报仇使命!她真的不辱使命,先是搅乱朝纲,最后一笑更是令周朝走上覆灭之路。
所以《诗经·正月》说: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到此,钱穆老先生纠结的“褒姒为什么会笑”的问题也就说通了。
不过细读《史记》这段文字,会发觉有很多漏洞:
女婴刚被遗弃,周宣王就继位了,随后又追杀卖弓箭的夫妻,夫妻逃亡又刚好捡到弃婴——发生了这么多事,弃婴居然还在路边呢;从周厉王、周宣王到周幽王,历经三代国君,褒姒还是个年轻漂亮的妃子,她的成长速度也太慢点了。
所以,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很细致地弥补了这些bug:
周厉王的小宫女遇到大黑蜥蜴而怀孕,这一孕就是四十多年,直到周宣王时代,才生下褒姒。
此外,《东周列国志》对于龙涎遗撒的原因也说得很细,是周厉王没有拿住盛放匣子的托盘,导致匣子坠地,龙涎才流淌而出。而且,褒姒也是被专门选入宫中的……种种情节,前后照应,敷衍成细节丰富的小说。
放下《史记》的漏洞姑且不说,我们其实更想知道:褒姒,为什么会是一只黑蜥蜴的后代?
黑蜥蜴,《史记》原文是“玄鼋”。玄是黑,鼋(yuán)本来是指大龟,这里“玄鼋”却专门指为黑蜥蜴,主要是根据前人注释而来。《国语·郑语》也记载了这段奇事:“(漦)化为玄黿,以入于王府。”三国时韦昭注释为:“黿,或为‘蚖’。蚖,蜇蜴,象龙。”所以,通常都认为龙的唾液化作了黑蜥蜴。
鼋,也可以写做“蚖”。蚖,既指蜥蜴、蝾螈,又可指蛇。
所以,准确地说,龙的唾液所化的黑色动物,可能是黑蜥蜴也可能是黑色大龟或者黑蛇,总之是一只黑色爬行动物。按《东周列国志》的说法,是一只很小的黑色蜥蜴,应该就是蝾螈、石龙子、壁虎一类的动物。
再来看褒姒的名字“姒”,去掉女子边就是“以”,《说文解字》写做“?”,注释为“从反巳”,即反过来的“巳”字。窃以为“姒”,可以直接通假为“巳”字。“巳”又是什么?辰龙巳蛇,不就是蛇吗?
原来,褒姒从起名字时就注定是一条蛇。蛇或蜥蜴应该就是褒国部族的图腾,这些爬行动物又是龙的子孙,所以他们的先祖才被说成是两条神龙。
在古人看来,蜥蜴和*蛇都是害人之物,古语一直把恶*之女比作蛇蝎之女,直到今天也有“美女蛇”的说法,所以,褒姒注定就是来*害周朝天下的。
探谜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