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琐忆(一)
应奋
听老人言,西门原有门楼,类东门,又闻即使白天也阴森瘆人,终于是拆了,真可惜啊!可惜家乡少了一处追古怀远场所!可见时间足以评判过去的是非对错!那么现在所干的事情,后来的子孙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会否“后人复哀今人"?……西门民权巷,我出生的地方,我的童年、找的西门……
老榕树下
西门有榕,犹东门有池,地标也,皆风水之物,故乡人所称“榕脚",即谓西门。老榕不知种于哪年哪代,遮天闭曰(比现在繁茂得多)。自懵懂记事,便觉得榕树老矣,不仅仅因为它高不能攀,还常常担心树上长了一种俗称“刺毛蜂”的虫子,浑身红刺,很吓人,我因此只爬过一次榕树,再没上去。但树下是老人、闲人和小孩的好去处,尤其夏天,老榕撑开巨伞,筛下一地阴凉,树下土台子(比现在高且宽)坐了好多人闲扯,小孩子爬上爬下地嬉闹……太阳在老榕顶上慢慢踱步,久久不忍离去,没有车马声,也没有电器的嘈杂声,时间、空间、气味是停滞的单调,宁静得终于使人慵懒欲睡……
也有有趣的时侯,比如来了糖人担子,在树荫下一放,一群小孩“哗啦"围过去,看那贩子如何吹糖人,眼晴贪婪盯着他把一个个吹好的葫芦、公鸡、猴子……造型各异的糖人插在木箱子上,身上有零钱的买一个解馋,没钱的只能鼻子吸着甜味儿,流着口水……我的记忆里,最惊奇的还是大人说的"游营",曾见过一人胸前挂着纸牌,写着字,拿着一面小锣,又有二人臂带袖章,一边一个,看押着他在街上走,那人边走边敲锣,口中还报自己犯了何事。走到西门时,按例要站上土台子示众片刻,敲过几遍锣,交代了几遍“罪行",跳下来又继续游街。按我测算这大概是七六年的事吧,以后再没见过。
榕树对面,原是一排小店,往南几步往回算有小组的杂货店、理发店、膏药店——膏药店是一个老太婆开的,生意不知道如何,她儿子没有继承老人衣砵,倒去大队办的戏班演戏。老太婆矮小干瘦,却精神
矍铄,力气不小,每次熬制膏药,最后一道工序是搓揉,靠榕树这边路面埋着一扇花岗石,大如井盖,平时被尘土掩没,搓膏药时拿水冲洗干净,老太婆就在上面搓揉一大坨黑乎乎的东西,如揉面一般,榕树下就弥漫着膏药味儿。她儿子因为帮不上忙,只在一旁看,有时娘儿俩还一边说话:
——儿啊!昨晚演的戏怎么没见到你出场?
——有啊!连出三场。
——我怎么没见到?你演哪个?
——演的兵卒,一出场就被杀,死了!
榕树下一片笑声……
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博美新闻随时发生,等您去捕捉!只要您有料,喜欢新闻,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把您看到的拍成视频吧。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