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文化品牌更响气质
TUhjnbcbe - 2021/3/10 17:38:00
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09508.html
九月的六盘水,入夜后已有些许凉意,但逢天气晴好时,依旧有许多市民习惯走进“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散步消闲。这里一到晚间,便有了和白日不一样的景致,人行步道浸在氤氲的灯光下,满是舒适和静谧,让人倍感放松。

市民在“三线”文化创意小镇散步消闲。

这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创意小镇,通过“三线”文化雕塑和彩绘宣传壁画,与撞击时尚潮流的工业风格建筑体系相结合,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央,在清幽拂岸的水城河畔,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感受“三线”文化、茶余休闲的好去处。

“三线”文化创意小镇一角。杨小敏摄

“三线”文化创意小镇的打造,是六盘水将文化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产业发展、群众就业致富、市民休闲娱乐、商业业态培育有机融合的一个范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六盘水撤地建市后,六盘水各项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一场场文化“大戏”上演,让人处处感受到文化引领发展的热力。补短板,设施建设阔步向前

以“十二五”期间为例,六盘水投入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30亿元,是“十二五”之前总投资的10倍。

凉都大剧院。(图源网络)

当前,市县公共文化设施趋于完善,现已实现市有文图博美“四馆”和凉都大剧院“一院”,县有文图“两馆”。市县5个图书馆中,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的4个,5个文化馆中全部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县级文图“两馆”三级馆达标率90%。同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现已实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个村(居)设置有农家书屋,配备图书万余册,其中设置有平方米以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个;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

六盘水市图书馆。(图源网络)

树品牌,群众活动蓬勃发展

“刚开始举办消夏文化节时,每个县区都有一个文化表演专场。当时水城县没有专业的表演队伍,需要我们到各乡镇去把那些能跳舞的人集中起来,再进行集体排练。”水城县文化馆馆长张翼回忆到。如今,水城县不仅拥有70多支文艺团队,且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类型越发丰富,“各乡镇还自发成立了广场舞队,群众从被动参与文化发展到主动享受文化发展,精神生活不断得到充实。”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举办16届“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及7届六盘水夏季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文体活动,打造“欢乐下基层·幸福进万家”“百姓大舞台·市民乐翻天”“书香凉都·快乐阅读”等品牌服务项目个。同时,以消夏文化节为龙头,依托画廊六枝、金彩盘州、生态水城、魅力钟山为支撑,打造“1+4”文旅融合品牌。

“六马”开跑。(资料图)

不仅如此,六盘水还以*建确保文化发展的方向,由文化为*建搭建更丰富的平台,成功打造了水墨高官、泉上四寨等*建文化建设新乡村;建立乡镇综合文化站1+5+N服务模式,6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各明确1名文化宣传员、*教辅导员、科学普及员、普法教育员、体育辅导员,引导辖区内每个行*村成立3支群众文化队伍。

创精品,百花争春绽放异彩

我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有关部门借助这一优势,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耕精品力作,文艺创作得到长足发展。

如:水城农民画多次在“中国农民画艺术节”上荣获金奖,并成功在巴黎举办精品展;舞剧《支格阿鲁》实现了24年来我市在省级重大演展赛平台剧目金奖零的突破;电影《落绕》在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杰出成就提名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电影《三变》荣获第14届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舞剧《支格阿鲁》演出现场。(资料图)

与此同时,通过大普查大开发大保护,文化遗产进一步活了起来。

六枝“梭戛‘箐苗’彩色服饰艺术”、盘州“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盘州淤泥“彝族山歌”、水城“苗族芦苼舞”、水城“布依族服饰”等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苗家女。刘登燕摄于六枝梭戛

此外,我市在“三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要突破性成果。

兴文化,扶志扶智助力脱贫

每天吃完晚饭,水城县海坪易扶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徐得高,便带着大伙儿听着歌曲踩着舞点跳起了广场舞。

跳起彝家舞。姚咏摄于玉舍海坪

这是搬迁群众文化生活欣欣向荣的真实写照。

为助推“百村攻坚”脱贫行动,文广系统组建的“文*行动文艺志愿服务队”深入全市个深度贫困村,通过开展“*恩故事讲起来”“爱国歌曲唱起来”“技能培训强起来”等9项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深度贫困村群众知*恩、感*恩,树自信、提智力。

同时,全市开通5.5万户贫困户的多彩贵州“广电云”,在38个易扶搬迁安置点建有图书室、40个安置点建有文体广场、48个安置点配置有健身设施。年以来,到安置点开展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等活动场次,指导安置点组建群众业余文化队伍50支,培养文艺骨干余人,进一步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发挥了文化扶志扶智的作用。

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图源网络)

我市还探索出“三变+文化产业”发展扶贫试点,把“三变”改革同文化扶贫有机结合,相继建成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景区景点以及农民文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

忆往昔,“三线”建设轰轰烈烈,全国各地十万建设大*云集乌蒙腹地,各种风俗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看如今,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民族文化、“三变”文化在凉都大地上相容相谐,生生不息。文化的力量,正让六盘水这颗高原明珠,绽放出独具特色的耀眼光芒。

故事链接

“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前不久,得知“网红院长”单霁翔先生要来六盘水做讲座,对故宫文化一直颇感兴趣的陈燕兴奋不已,连忙在朋友圈转发集赞,希望能去现场聆听。

8月31日上午,单霁翔先生题为《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守望者》的专题讲座,在凉都大剧院如约开讲。通过他金句频出的精彩讲述,加上海量精彩图片的多维度展示,令陈燕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真切感受到了故宫大气磅礴的美。

“网红院长”单霁翔先生凉都开讲。

近年来,一场场音乐会、话剧、歌舞剧、高端讲座走进六盘水——大型魔幻儿童剧《冰雪女王》,人偶剧《小羊肖恩》,话剧《燃烧的疯人院》《摸金玦》,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前,这些只能去外地才能享受的文化盛宴,在凉都大剧院投用后,得以一一呈现在市民眼前,极大地丰富了本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位于市中心城区钟山路与荷泉路交汇处的凉都大剧院,于年9月落成。该剧院为大型乙等剧院,设有个座位的大剧场、个座位的音乐厅,以及6厅电影院和其他配套设施。它的投用,是我市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迈出坚实的一步。“自从有了大剧院,我们的城市变得更有品味、更有内涵了。”家住大剧院旁的市民张洪说。

如今,拥有银灰色通透外观、整体造型以“荷叶”为主题的凉都大剧院,不仅成为城市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还宛如这座城市的“会客厅”,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我去过很多城市,在我看来,六盘水是一座充满文化吸引力的城市,它有着良好的文化生态大环境,在这里,群众的需求和*府的支持形成了很好的合力,让凉都有能力去承载起文化的发展。”已经是凉都大剧院“老朋友”的贵阳市民杨心智说。

记者手记

将文化事业转化为发展优势

一个城市的内涵、品位以及生产力发展,归根结底要落到文化的发展、创新上。

事实上,六盘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盘县大洞等作为人类早期的活动地之一,古老的文明孕育了夜郎文化、民族文化。而伴随“三线建设”、“三变”改革而生的“三线”文化和“三变”文化等地方文化,也令六盘水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气质。

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文化工作带来了春天,时年正值六盘水建市,六盘水文化事业的“百花园”逐渐兴盛。

纵览70年,随着六盘水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事业已然迈进新时代。去年4月,我市更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作为保障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相信伴随这项工作不断走实、走深、走细,六盘水终将实现“文化强市”目标。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杨琳报道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

总监制:彭绍良

总值班:赵芳值班编委:陈屏

值班主任:郑媛媛责任编辑:范青

今日凉都凉都快报六盘水日报微博

公益广告助力脱贫攻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文化品牌更响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