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在陆丰,以前的这些老物件,你都见过吗
TUhjnbcbe - 2021/3/12 14:25:00
周六诵读莎士比亚的诗歌和远方 http://www.luomioua.com/lmoyt/5804.html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航天登月,量子力学技术,多维空间的探索,电脑打印技术,导航定位,高速列车,遥控无人操作,各种自动操作程序,自动生产线,手机支付,共享技术等等。丰富多彩,让人眼花缭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技术分享,同时也带来了高消费,沉重的生活负担,让人们更想念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简单淳朴的生活,回想那些渐行渐远的事物,让人感慨万端!希望以下的精选出来的图文能勾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让年轻一代能更多的了解他们长辈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事物。

“毛主席去安源”这幅画当年在全国各地的显要地方都有张贴或绘画在墙上,六七十年代陆丰博美广场门口(今金贤商贸城近广场原来粮所的墙上)有一幅高达五米左右的墙画。

当年破四旧,每家每户都没有神像,只有毛主席的石膏像。石膏像背面文革时期每一个*员干部,单位人员,*人,民兵,青年和老师都要佩戴“毛主席纪念章”当年制造了上百种款式的纪念章,有银质,铜质,铁质和软塑胶的胸章,形状各异。红皮语录收集毛主席语录的红皮书,精细便于装在口袋携带,号召全国人民早读语录晚汇报,当年老幼几乎都能熟读毛主席语录。当年常见的礼堂开会后放黑白电影。乡村操场或者晒谷场放电影,在当年是乡村的节日般存在,小孩欢呼雀跃,喜不自禁。如今社会发展,各种娱乐电子设备,电视,手机视频已经代替了这种娱乐方式,逢年过节,乡村谢神明放电影观看的人廖廖无几,今非昔比啊!文革时期刷在墙上的宣传标语。“听毛主席的话,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狠抓革命,猛促生产,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向雷锋同志学习,做无产阶级接班人”好多好多的毛主席语录标语让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当年全国物资主要的运输工具——解放牌卡车,有些车队为增大运输量会在后面挂一节车厢,俗称“拖卡车”,当年广东省有一个车队闻名全国。东风牌汽车是继解放牌汽车之后期的主要运输车辆。以前都是有拖卡的,如今就很少见有拖卡的。仿制于前苏联的“东方红”大型履带式拖拉机,以大马力柴油发动机为动力,配带履带适合不同环境下的道路,当年博美曾经用这样一台大型拖拉机的柴油发动机限时为博美镇发电,每家只有一个15瓦灯泡??用于照明,昏暗昏暗的,一闪一闪,规定时间使用。当年从前苏联引进的拖拉机(分大型有履带拖拉机,这是中型拖拉机)还有手扶拖拉机属于小型的,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运输肥料农作物,拆掉拖卡可以挂铁梨耕田。手扶小型拖拉机。上海牌自行车,有双筒和单筒,双斜筒和单斜筒,有“凤凰”“企凤”“国徽凤”“永久”几种牌子,在当年属于豪华奢侈品,一般家庭没能力购买,并且也是分配供应的,对比现在的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凤头向上,状似站着的凤凰标志,大家称其为“企凤”“红棉”牌自行车是广州自行车厂生产的,当年的博美运输联就是使用这个牌子的自行车,以双横筒为主,承载力很强,可以装载几百斤重的货物,这款自行车质量非常的好,有人使用了二十多年,除了外漆老旧之外,车架依然完好无损。永久牌自行车包裹住链条的车盒。

国产黑白电视机

鱼骨天线流行时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指数:★★★★★

鱼骨电视天线,是VHF/UHF电视天线的俗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状况好转,不少家庭开始有了黑白电视。

由于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尚未普及,为了收到更多的电视频道,农村尤其是偏僻的山村,人们纷纷在屋前屋后上空支起“鱼骨天线”。正如“朦胧诗人”舒婷在年的诗句描绘的:“烟囱、电缆、鱼骨天线/在残缺不全的空中置网”。

20世纪末,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卫星电视逐渐普及,曾经林立的“鱼骨天线”慢慢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当年在陆丰各镇区家家户户屋顶都有架设这种的鱼骨天线用来接受电视信号(主要是香港亚洲电视台,无线电视翡翠台,明珠英文台节目)因为当时国内电视节目比较少,也比较单调,在博美溪墘乡还有私人电视放映室,分时间段收费,后来镇内也有收费的电视室,风靡一时的日本电视剧《血凝》《排球女将》香港电视剧《再向虎山行》《大地恩情》《霍元甲》《陈真》《霍东阁》的陆续播放,经常使私人电视室人满为患!当年等待播放节目时的电视画面,节目结束也是这个静止画面,经历过的人们记忆深刻。蝴蝶牌缝纫机,属于当年结婚流行的三大件之一,(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上海牌手表,在当年是非同一般的身份才拥有的奢侈品。日产录音机,当时开始是通过香港亲属回乡探亲带回来的高档礼物,后来是走私过来的,同时也顺带来港台流行歌曲和录音磁带,风靡一时。七八十年代初流行的时装,喇叭裤和花格长领衬衫,爆炸头,哈巴镜,(雷朋眼镜)受日本港台影视影响,年轻人竞相模仿,后来还流行穿西装领带,不论老少阶层,千篇一律,不分场合的西装笔挺,但缺乏那种气质,大多显得不伦不类,贻笑大方!龙骨水车

俗称:翻车,踏车,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脚踏水车与龙骨水车相同原理,不同的是龙骨水车以手摇,脚踏水车是配上脚踏装置。木屐:陆丰博美综合厂曾经有专门制作的车间,老一辈和六七十年代的男女老幼都穿过这种走路“哐哐”响的鞋子,孩童时穿上去感觉“高人一等”如果不合脚容易跌倒,当然没有现在的鞋子那样的舒适。

??

木屐

木屐,简称屐(ji),是华夏传统的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普遍服饰,一直没有中断过,目前木屐在潮汕地区仍非常普及,据说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

中文名:木屐

材料:木类、牛皮、铁钉

分类:鞋类

地域:中国、日本、荷兰

墨斗:传统木匠必备的工具墨斗结构

墨仓:墨斗前端的一个圆斗,早期是用竹木做成的,前后有一小孔,墨线从中穿过,墨仓内填有蚕丝,棉花、海绵之类的蓄墨的材料(倒入墨汁后可以短时保存)。

线轮:一个手摇转动的轮,用来缠墨线。墨线由木轮经墨仓细孔牵出,固定于一端,像弹琴弦一样将木线提起弹在要划线的地方,用后转动线轮将墨线缠回,因而古代又称墨斗为“线墨”。

墨线:一般用蚕丝做成的细线,也可以用棉线,其特点是,它经过墨仓时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墨汁。墨线的末端有一个线锥,是用铁或铜制作的有尖锥‘8’形,也称“替母”,它可以插在木头表面来固定墨线的一端,也可以当铅锤使用(木工把它叫做‘吊线’)。

墨签:用竹片做成的画笔,其下端做成扫帚状;弹直线时用它压线(使墨线濡墨),画短直线或记号时当笔使用。

传统木匠工具,现在很多被机械所替代,这些图片可让年轻一代更多的了解过去木工匠所使用的工具。木钻,由于篇幅所限,无法一一介绍!??木匠工具全套耙桡,农用工具,常用于晒稻谷,花生,豆类等农作物时梳理翻转所晒的农作物,使其能被太阳晒透,晒干,当年也有妇女上山砍柴剪草时(当时没有煤气,用柴木树枝,杂草烧火煮饭,烧水)用“耙桡”拉拢收集散落地下的杂草树叶。耙子,俗称耙桡。以前的竹器编织老师傅个个技术精湛,绝活很多,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来好手艺。畚箕——俗称“粪箕”因为当年以装粪土,土杂肥料为主。当年编织竹器是一件很热门的手艺,编织出来的“作品”也很畅销,图中的竹笼可以装鸡鸭鹅,猪崽等等家畜。各种竹制容器,五花八门,有的真叫不出名字来!“竹枪”当年家乡小孩俗称“土篾铳”“竹篾铳”(如图)“子弹”是摘一种植物果粒,用一根筷子状的竹子,先塞进一粒野果豆,顶住竹子尾端,再塞进一粒子弹,推送出去,击打对方,有时也用湿纸团捏成一粒当“子弹”与一群小伙伴追逐击打,玩起来非常刺激,如今已很难再见到这种场面了!

风筝——陆丰市博美人爱称为“燕子”因为当时比较熟知的风筝都以“燕子”为主,采用藤纸粘糊,中间竹片支持,主要技术就是竹子的尺度要嫁接平衡准确。

传统冷兵器——红缨枪六七十年代少先队员的“武器装备”在反帝防修的年代,毛主席提倡“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因此当年的少先队员人手一支红缨枪,我也做过,一根竹棍,再买一个枪头挂一撮红丝須,活动时摆弄一下,横挡直刺很好玩,回家就放“门四后”(门后墙角处)也是古代兵器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游击队和民兵,小*队用于放哨和肉搏杀敌工具。正规红缨枪刺头。六七十年代普遍国民除了卷烟丝就是抽以下图片所列的这些香烟(仅列一小部分)开始都没有过滤烟嘴的。手摇电话机,外拨电话需要通过邮电局总机人工转换线路,才能打通,所以每次通话必须先告知“总机”电话拨向何处,因为只有用户地址,没有电话号码,当时程控自动电话交换机国内还没有。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各种票据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票证,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可以说,各种票据的出现、存在以及消失,也是新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票证年代的一个特殊记忆。当时还有猪肉证,煤油证,派购证,好多种证票,可以说粮票走入家庭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而走出家庭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冰箱,大部分家庭都有木制橱柜,陆丰人俗称“咸橱”主要分层放置碗筷,瓯碟,剩菜之类。在当年物质匮乏的时代,小孩子们继承了很多古老和传统的游戏方式,也在生活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明了很多玩耍的游戏,当年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强,活泼可爱,野性十足。上年纪的人一定都玩过“骑马仗”用人搭成马架,上面坐着孩子头“大将”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套人马,进行拉扯推搡,手臂力量大或者“马架”不够扎实的就会“人仰马翻”摔倒下去,胜者趾高气扬,耀武扬威。游戏激烈刺激,在学校课余时间就经常在各班级间展开“骑马仗”操场上尘土飞扬,激烈厮杀,败下阵来就重整旗鼓换人再战,每一个处在那个年代的孩子就是在读书游戏玩耍中成长的,虽然日子很穷困,但孩子们穷开心,无忧无虑不用去担心将来能否考取名牌大学,淳朴天真!没有麦当劳,肯德基,有野果和垒土炉焖番薯,没有网络,手机和WiFi,却有贴近真实的电影,玩不厌倦的游戏,依然充满阳光和欢笑。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电影:渡江侦察记

你都见过哪些?告诉大家吧!不过可能会暴露你的年龄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陆丰,以前的这些老物件,你都见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