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陆丰人在户籍人口中,至少有万左右出门在外过着人在他乡的日子。这还不包括入籍其他城市户口的陆丰人以及港台澳、国外的陆丰侨胞,如果传闻属实,以户籍人口比例来讲,人口流是相当严重,夸张点讲陆丰是一座空城。只有三大镇东海、碣石、甲子平时人口较多,称得是一座小城镇,有聚集的效应,其他乡镇外流确实严重,许多乡村只有老幼留守家园,倒是近两三年有返乡回潮。
他乡的陆丰人很多是事实,其中聚集最多当属珠三角地区,而这当中最多又是在最发达最便利的深圳,或许跟最先改革开放有关,陆丰可以说是深圳的第一批建设者,最初修建深南路都有陆丰汉子身影。当初的深圳不管是建筑工场还是农场都有成千上万的陆丰人拓荒。从这个层面上讲,陆丰人为深圳建设作出了贡献,当然也因此成就不少陆丰人的事业。典型莫过于围绕建筑的大安建材商,还有博美一些地产商,亿万富豪因此产生。早期深圳四大股市金刚就有两家是陆丰人创办,只是后来守不好消声匿迹。据说惠州是陆丰人聚集第二多的城市,在这里成就更独占鳌头,但同样是做大难做强。接下来应属于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珠海,在这些城市,随地都可听到乡音。
有人说,有市场的地方就有陆丰人,确实有一定道理。陆丰人崇尚经商,有市场的地方才善于经商赚钱,所以不管在深莞惠商圈,还是在广佛商圈的农批市场、水产市场、电子市场、建材市场,都有许许多陆丰人的身影,甚至有些领域市场还是清一色的陆丰人。一方面是有生意头脑,另一方面抱团互助。从而一些市场中产生一些商业领袖和亿万富豪,也造就各个城市成立陆丰商会。
并非每个陆丰人都有生意做,有不少陆丰人群中,是给自己陆丰人打一些苦力活,过着低层生活,成为人在他乡的弱势群体,还有一些吃苦耐劳随街摆卖的陆丰人,有些妈人担箩仔满街走,她们或许只是为家庭减少负担,几说句咸水普通话,日晒雨淋,只是她赚的也只够城市一个的房租。看着挺心酸时在想,她们为何不回家乡?除此外,在经济转型中更多心酸故事诞生,市场变化总很快,一些没文化的陆丰人跟不上市场变化,互联网及品牌店切入,致使他们在竞争中落败。陆丰人开的实体店成为最早最失落的淘汰对象,生意越来越难做,店租未减反升,置于死火之地。曾有一段时间家乡多了一些死火回家的陆丰人。于是有人开始:爱死做生理。有些则在转型中从大城市转移至三四线城市,有些留在大城市苟延残喘艰难求生,压力山大。
用陆丰话讲,趟碗无穴夸活!他乡心酸更难以与他人道,所有的艰苦只有自知。陆丰人是个爱面子的族群,在外再苦再累再心酸,也不被家乡人看到,更不愿回家乡提起。每次回乡不管在外如何心酸狼狈,都得打扮得最潇洒,花钱也不见节约。以至于一些不从出门的陆丰人,以为在外的人多风光,可是精彩与无奈永远并存。.
只是近海拥有海洋文化的陆丰人,天生抗压能力很强,像打不死的小强总会在不断转型变化中适应。物竞天泽,适者生存!背井离乡的陆丰人从不惧怕风雨。只是他乡有亿万富豪的风光,也有街头摆卖的心酸。愿他乡陆丰人一切安好!(林木)
信息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博美新闻随时发生,等您去捕捉!只要您有料,喜欢新闻,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拿起手机或者相机把您看到的拍成视频吧。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