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美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情人节里看95高分电影23年后重映这位
TUhjnbcbe - 2021/4/9 16:13:00
白癜风治疗那里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蘑菇姑姑编辑

陈沉沉(本文涉及剧透~)

前段时间主持人李艾在《新生日记》里的一番话上了热搜,她说:

曾经对两性关系没有安全感,认为一个女人最重要的决定不是找什么工作,不是去哪里生活,也不是嫁什么样的男人,而是给孩子找什么样的爸爸。

因为工作可以换、地方可以换、甚至老公都可以换,但孩子的爸爸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不管你以后对这个男人爱也好,恨也罢,他是孩子爸爸这件事是不可能再改变的事实。

这段话有很多人赞同,也很多人反对。

但是不管如何,它说出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选择一个男人作为结婚对象的时候,女人不仅要考虑爱情,也要考虑一个男人胜任父亲的能力。

可一个未婚的女人,要凭什么判断这个男人适不适合当孩子的爸爸呢?

巧合的是,时隔2年,经典奥斯卡电影《美丽人生》在全国院线重映了,影片中的男主“基度”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强大父亲的形象。

就这个人物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01.

小丑或英雄

《美丽人生》的主人公基度,是一个普通从乡下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来投奔亲戚,想在这个城市里开个小书店为生。

文艺青年的神经质和不现实在他身上都有。

他很擅长编故事,随口就来,一会说自己是这一带的王子,一会说自己是罗马教的督学,看起来极其荒唐不靠谱。

基度的爱情源于一次偶遇,途经一座谷仓塔楼时,他遇见了姑娘多拉。

他对她一见钟情,称呼她为“公主!”并把自己当作了落难的王子。

为了引起多拉的注意,基度去冒充来学校视察的人员。

他站在桌子上跳舞,夸张的表演,只为博美人一笑。

和那些一脸严肃的官员比起来,他像个成人世界的小丑。

但他又是那么特别,他的幽默感是毫无束缚感的生命力,成功吸引了多拉的注意。

像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多拉有一个“无趣但正确”的未婚夫。

家里人都逼着她嫁给这个“正确的人”。

多拉却抛弃了一切,嫁给了脑洞清奇、热情似火的基多。

然而幸福的家庭生活没有持续多久。

在儿子乔舒亚五岁生日的那天,基度一家被纳粹抓走,送往犹太人集中营。

如果说电影前半部分在铺垫基度的性格,后半部分就在讲这种性格在面对极致苦难所散发的人性光辉。

在集中营里,基度为儿子努力营造着安全感。

他告诉儿子,这个地方正在进行一场游戏,游戏的唯一要求是:躲起来,不能被别人发现。

先得一千分就胜出,奖品是:一辆坦克。

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

一、如果你哭;

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

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

在这里:

*气室被他说成了浴室,尽管有的人去了回不来;

有人被拉去焚化炉活活烧死,他却用来跟儿子开玩笑;

劳作无比残酷,他却兴奋地跟儿子炫耀:我今天得了48分。

于是,冰冷的监狱,凶狠的士兵……在儿子眼中都成了一场积分的游戏。

为了安慰妻子,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

而且,他趁着在餐厅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安慰了妻子的心。

后来,纳粹德国战败。

就在盟*将要来的前一夜,纳粹决定杀掉集中营里的所有犹太人。

这也是基度生命的最后一晚。

这天夜里到处是杀人的枪声,父亲将儿子藏在一个垃圾桶里,他想去找妻子。

然而,他迎面碰上了巡逻的纳粹。

就在他被枪毙的最后一个拐角,他路过了藏着儿子的铁箱子,他知道儿子正从箱子的缝隙里看着自己,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样子,惹得儿子笑出声来。

他在生命最后一刻也让儿子相信这是一个游戏,不要害怕……砰,拐角处枪响了,儿子脑子里留下的,是父亲最后的滑稽模样。

第二天清晨,终于,盟*的坦克开进来,所有纳粹都撤走了,儿子钻出里铁箱,哇,一辆真的坦克,这就是奖品!

他看到真坦克的惊喜的表情,相信令所有观众都哭了。

这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来的“惊喜”。

儿子与妻子终于在阳光下团聚在一起,他的儿子兴奋地告诉母亲:妈妈,我们赢了!

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

这时候你再看这个又瘦又矮小、像小丑的男人,觉得他高大伟岸了许多。

枪炮、炸药、*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但最后的胜利者,却属于一个父亲的爱。

02.

所谓“意志的胜利”

我们回过头看基度,全片中有一段话很好地呈现了他的性格。

基度在叔叔的餐厅做服务员,叔叔指导他如何做服务员,他说,

你做服务员,应该学向日葵。向日葵向太阳鞠躬。

你看到鞠得太低的向日葵直不起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已枯死!

你是侍应,不是下人。

服务是提高自我的艺术。

就像上帝为人服务,但上帝不是下人。

这是一句双关语,也提示着我们和命运的关系。

之所以在悲惨的时代和社会命运之前,人类总可以有选择,总会“赢”,是因为:

虽然环境不可以改变,但是人类拥有自由意志,只要我们认为自己不是命运的仆人,我们就可以不是!

可以说,这也是基度的人生哲学——他从来不被环境定义,他一直都在选择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基度最厉害的本事是:所有普通的现实事件到了他那里,他都有能力把它转化成另外的“意义”。

一个普通姑娘的相遇,他会说成是王子和公主的相遇;

一次纳粹迫害,可以说成是一个游戏……

客观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客观世界呈现也就不一样。

这就是心理学说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心理事实中。

哲学上的命题是,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纯粹客观的事物,所有客观都有主观的烙印。

同一个事件,诠释不相同,意义也就不相同。

基度一直带着这一种主观的精神力量。

即使在贫瘠、甚至危急万分的生活中,他会告诉你他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并且让你相信。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大,他始终不被恐惧占有,而是做自己的主人,选择尊严。

但这正是哲学上“自由”的一种定义——

自由不是你总能够改变现实,

而是在同样的现实面前,

你总能够选择你和这个现实的关系。

基度的精神本质,是他总在做一个现实“转换器”,拥有一种可贵的爱的创造能力。

0.

父亲的选择和精神传承

这让我想起了“在今天我们如何做父亲”的话题。

记得网上有一张经典的图片:下雨,一个父亲给儿子撑伞,伞都打在儿子头上,自己的背上全都淋湿了。

这张图片从背后拍的,取名叫做“父爱”。

这个画面感动了很多人,因为它暗喻了一个经典的父子关系——父亲对儿子的“庇佑”。

所有的父亲都用他最大的力量把孩子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不但保护,而且是托举,渴望他走到更远。

哪怕他现实社会中不是一个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父亲,他也在尽其所能完成这样的职责。

然而现实中父亲的保护和爱里包含的具体内容,却各有不同。

随便举两个父亲的例子:

第一个父亲,是北漂。

有一次聊天,他下定决心似地对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不会给我的儿子买房买车,我就是赤手空拳来到北京的,我没有,他凭什么要有,他也得自己去拼。”

他每天都是这样跟7岁的儿子说的,“你的一切都靠自己,将来我什么都不会给你!”

第二个父亲,他是一个创一代里成功的企业家,随着年纪的增加,他最担心的是儿子接不了班。

每天他看着儿子,最大的心情是担忧和焦虑。

而儿子的状态更可怜,二十出头,战战兢兢地混在一堆三四十岁的老男人人群里,那些男人都是公司的股东高层或者重要合作伙伴,他在为接班做准备,但是处处感到这些人的不信任在碾压他。

这两个父亲无一例外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也要比自己好;

但是,第一个父亲他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恐吓”。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像自己一样自立自强。

但是他描述的,却是一个“残酷”的世界——“不奋斗就一无所有,谁都看不起你。”

无疑这是他心中世界的投射,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

“你的力量需要证明,你必须要自己去证明!”

——他对儿子的这种期待,藏着他一辈子在寻找的关于“自证”的恐惧、匮乏。

在父亲这样的人生态度里,儿子感知到的是:

生命,是一场“落后就要毁灭”的自证游戏。

第二个父亲对孩子的基本态度是“担忧”。

“我怕你不行!”

这也是很多相对成功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

这个儿子生来就在一个阴影里——父亲的成功。

父亲看他百般不担忧,生怕一生奋斗的基业砸在不成器的儿子手中。

儿子到底要怎么样证明自己,才配得上父亲的信任呢?

虎视眈眈的还有父亲身边的所有合作伙伴,身为继承者,坐上高位意味着德不配位的自我怀疑和恐惧。

生命此刻和未来可能是一场很久的“自我怀疑”。

我时常会想,面对自己的孩子,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他描述这个世界。

作为儿子,在怎样的激励下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这里不仅仅有物质传承的问题,更是精神传承的问题。

上述两个父亲不可谓不“强大”,一个是奋斗者,一个是成功者。

但是他们内在和这个世界的基本关系却很“丧”,这导致他们传递给儿子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是紧张的、恐惧的。

怎么做父亲,才能真正提供力量和庇护呢?

首先问我们自己:内心有没有力量和安全感?

如果我们自己就被“丧”主导,那精神上的弱小症还会传下去。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第三个父亲,他其实很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人节里看95高分电影23年后重映这位